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同时,也是民间祭祖的重要节日。在古代,清明节称之为是“三月节”,清明节的风俗有很多,很多风俗都是源自于古代的上巳节和寒食节。
清明节本来是一个农事节气,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清明节农事的俗语“清明种瓜,车装船拉”、“清明要明,谷雨要淋”等等。除此之外,清明节由于后来还被民间传统文化所熏染,原本的农事节气,与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,成为了民间一个重要的节日。也因此而诞生了很多关于清明节风俗的俗语,比如说“戊子清明,出火不敬”。
要想明白这句俗语的意思,就要先搞清楚俗语中“戊子”和“出火”到底指的是啥意思?清明节,又与“戊子”和“出火”有什么关系?
戊子的意思很简单,就是代表了古代的一种计算时间的方式。我们大家常常说“子时”、“丑时”,也说“庚子年”、“戊戌年”等等。
这样的纪年方式,我们叫做是“干支纪年法”,就是说用天干和地支相配,组成六十种组合。年、月、日都可以用干支法计数。
所谓“出火”,在古代人们的眼中,其实是指“移动神位”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,大部分人家都会在家里供奉一些神位,用来祈求神明的护佑。
而这些神位人们往往会摆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,有些人家会逢年过节的祭祀,有些人家甚至会在农历每月的初一、十五都来祭祀。
供奉神,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家里要有一个位置需要摆放神位。而且,大部分人家家里的陈设,都不是一成不变的,他们都会随着我的需要而变化。神位也是一样。但是到了今年清明节这天,恰逢戊子日,在老祖宗眼中,这天是不能移动神位的。
在民间老祖宗的眼中,清明节是祭祖的重要日子,大部分国人,都会在这天,回老家上坟、祭祖,以彰显孝道,传承文明。
而一些人,因为路途遥远,清明节不能够回家祭祀,又或者说由于种种原因,不能够亲自上坟祭拜,于是就会在家里供奉上祖神。这样一个时间段,也适用“戊子清明,出火不敬”的俗语,就是说,即便在家供奉的祖先,也莫轻易移动他们的灵位。
再者,很多庞大的家族,都会有祖祠。每年清明节人们都会到祖祠前敬奉自己的祖先和亲人。
很多人,也会在清明这天给祖宗灵位擦拭、移动。以往的清明不会有什么特殊的说法,但是今年的清明节恰逢“戊子日”,所以这一天,是不适合移动神位的。
我们供奉的先祖,在我们眼中,不单单是我们的血脉之源,更是我们所敬奉的亲人。古人出于这样的事实,甚至还将我们逝去的祖宗神化,称之为“祖神”。
每年清明节祭祖,不单单是我们对亡者的悼念和追忆,更是我们对传统的坚守,和对文化的传承。所以说,很多老祖宗的规矩,我们肯定要有所了解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四川某律所的特殊招聘:不要名校生,有诈骗案底才是稀缺人才|不要脸律所01
《编码物候》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
英超悲喜1夜:曼城13场1胜 曼联5轮4负 切尔西10轮首负 利物浦3-1
聊了一圈终究还是漏风了,爸爸臭臭妈妈香香,她尊嘟好可爱,网友:聊了一圈原来感觉自己最香